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189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进展陈善生贺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贺州542899摘要: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通常包括幻觉(特别是幻听)、妄想、言行紊乱和阴性症状。其是一种给患者和家属带来较大痛苦的疾病,5年复发率高达80%。认知行为流派通过认知理论解释精神病性症状,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一系列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并且情绪、行为和生理症状与认知有关。精神分裂症(SZ)是一种以个体意志、认知、情感等多个层面上的异常,并伴随着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并伴随着显著的社交障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负担。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了以药物为主,辅以认知-行为疗法(CBT),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进展;认知行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R749精神分裂症(SZ)是一类高达1%、高致残率、高达85%的重度、持续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知觉、行为、思维和情绪不一致为主要表现,具有难治性和高复发性,对病人的身心和家人都有很大的损害。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伴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更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如果只是简单的用药,很难实现对人们期望的治疗目标,从而提高该病病人的社会机能。此外,由于病人的长期用药和副作用,也导致病人的遵从度下降。因此,远期效果不佳[2-3]。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逐渐成为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治疗技术,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改变患者非适应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症状、心理社会功能和情绪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更好的生活[4]。本文针对CBT治疗SZ的效果进行综述,具体情况如下。1CBT的概念和理论在1962年,AIbert率先提出不适应的认知会导致情绪困扰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且将这种治疗称之为理性行为治疗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AaronBecck以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作为基础,对AIbert理念进行修改,发展新的CBT理念。CBT是一种短程的、结构的、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改造,进而对人的不良认知进行改造,进而对病人的不良的情感和行为进行改造。CBT的学说是建立在行动与认识的基础上的,任何时候,人的认知并不总是正确,当受到不良精神与肉体刺激会导致人们产生不适当的认知,而该些不当的认知会导致人们产生不当的行为,继而对疾病的感知产生影响[5]。该疗法通过矫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