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统文与乾嘉吴派的诗文创作取向清代学术史的主要研究范式,多从学派划分的角度出发,以学术共同体为切入点,探讨学术流变、演进的规律与价值。吴、皖两派是清代学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学派,若单论清代汉学,吴派无疑更受关注。章太炎即言:“南方有两派,一在苏州,成汉学家,一在徽州,则由宋学而兼汉学。在苏州者为惠周惕、惠士奇、惠栋。士奇《礼说》已近汉学,至栋则纯为汉学,凡属汉人语尽采之,非汉人语则尽不采,故汉学实起于苏州惠氏。”[1]东吴三惠,尤其是惠士奇、惠栋父子,及吴门后学王昶、钱大昕、王鸣盛、江声等人,不仅在汉学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且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将推尊汉人学术的观念不断放大,引领乾嘉学风,使考据求实成为一时风尚。与吴派经学在学界被如火如荼地研究不同,吴派文学成就,尤其是经学推衍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则鲜少被提及。但不论是惠周惕、惠士奇,抑或是后来的王鸣盛、江藩,均将自己的经学观念、立场、方法浸入诗文创作。值得一提的是,吴派经学家均经史统文与乾嘉吴派的诗文创作取向王祥辰内容提要吴派是清代学术史上最为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其尊汉学、重考据的学术理念,影响了乾嘉以后学术发展的走向。然自乾嘉起,学术界给予吴派经学研究以充分关注,却忽视吴门学者的诗文创作与史学考证,此举不仅误读了吴派的治学理路宗旨,同时遮掩了吴门文、史流脉。吴派经学研究强调“证以史事”的方法,其诗文创作透露出“文好咏史”的态度,二者均隐藏以史学为根柢、实证为目标的学术脉络,直观体现吴派学人“好博尊闻”的思维模式与追慕古学的治学偏好。吴派学者以史学为串联,统摄经学与文学,落实经学注疏于史事,确立诗文创作于史书,是清代学人有意识以经、史统文的写照。而吴派以史统文,强化历史观念、史学文献之于经学研究、文学创作的作用,昭示乾嘉学术界由实学致用为主向考据还原为重的过渡历程,且显示了清代学术流变导引文学演进的内在关系。关键词吴派经术诗文文学旨趣创作取向经史统文王祥辰,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乾嘉吴派经学与文学关系研究”(21CZW028)的阶段性成果。[1]章太炎:《清代学术之系统》,《师大月刊》1934年第10期。205··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有较为深厚的史学功底,故吴门学者的文学创作呈现经、史统摄,经、史、文三者合流的态势。一、以史事为源的经典解读思路在多数学人的认知中,吴派学者的经学观以汉儒经传为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