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与文献综述《“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重点强调要促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扩大就业容量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民工28836万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政府在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更加关心和重视其就业质量的提升,协调二者均衡发展。农民工就业既是我国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京津冀地区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相比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以京津冀地区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层层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关于就业质量概念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接受“体面劳动”的理念,将工作的稳定性、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就业满意度纳入就业质量的范畴(曾湘泉,2013)[1],部分学者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就业质量,涵盖就业机会、就业能力、就业结构、就业环境等方面(信长星,2012)[2],还有学者认为就业质量是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多维概念(丁煜和王玲智,2018)[3]。就业质量概念研究基于时间脉络逐渐展开,从关注经济意义上的获取报酬到社会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从片面关注就业率到就业质量、工作质量的改善。(二)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内容丰富,主要侧重从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劳动收入、劳动关系、社会京津冀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研究———基于微观调研数据于艳芳1,张于越2,张建芳3(1.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天津300221;3.南京银行北京分行,北京210019)【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尤其是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推动京津冀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协同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构建微观评价指标体系,获取相关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熵值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总体差异和具体维度差异。【关键词】京津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