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2卷第2期(2023年):226—240Studiesin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Vol.42No.2(2023)近代遗传单位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gene”的中译徐丁丁밨(深圳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中心,深圳518060)摘要20世纪初,随着遗传学的进步,经典遗传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gene”一词在出现不久后也进入国人的视野,并产生了若干译名。经过四十余年的积淀,中文“基因”一词最终得到普遍使用。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基因”一词的中译和演变,是反映近代遗传学知识在中国的建构与本土化过程的典型案例。中国近代遗传学共同体对译名学术性和普及性等要素的反复衡量,也体现了多种因素在科学传播中对概念形成的共同作用。关键词遗传单位;gene;基因;中译中图分类号N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24(2023)02-0226-15收稿日期:2021-12-14;修回日期:2023-04-25。作者简介:徐丁丁,1982年生,湖南益阳人,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生命科学史,Email:tritonx100@163.com。基金项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研2019年度项目“近代遗传学名词的中译与演变”(项目编号:YB2019015)。①相关论著很多,如:刘玲:《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中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变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付雷:《现代遗传学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学生物教科书的视角》(《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2期,第147-157页);刘丹:《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基因相关内容的变迁》(《中学生物教学》,2015年第9期,第6-8页)。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对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观察和总结。②高翼之记载,谈家桢在中国遗传学会第2次遗传学教学学术讨论会(1984·广州)的致词中曾说:“我一生中作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基因”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出色的中文译名之一。20世纪初,“gene”概念出现后不久传入中国,其名词的中译和演变,对遗传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近代遗传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影响深远。探究“基因”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日益引发研究者的关注。①关于“基因”一词中译名由谁提出,遗传学者高翼之十分肯定为谈家桢。他说:“谈家桢在留学美国期间应邀为国内科学杂志撰文介绍现代遗传学时,把gene的汉译名定为‘基因’。有趣的是,当时因校对人员工作疏漏,误刊为‘因基’”。[1]他在其他文章中也坚持此说。②[2-4]作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最著名的遗传学家之一,谈家桢被视为“基因”一词中译名的定名者或许是一些后辈学者的良好愿望,也符合把“伟业”归功于伟人的某种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