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0世纪30年代,何兹全等开启了我国寺院经济研究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寺院经济研究再度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以往的寺院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寺名寺。或因史料缺乏,历史上数量更为庞大、分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寺院的经济运行状况则较少被关注。那么,位于乡村乃至深山的中小寺院,其僧侣如何维持生活?寺庙佛像、房舍、道路等如何修建?其经济运作是怎样的模式?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古称韶州)丹霞山的锦石岩寺,可考历史达近千年,该寺及周边留下了近百处摩崖和碑刻,记录了自北宋至清代的丰富史料。a本文将围绕这批石刻资料及相关文献,结合田野调查,对锦石岩寺这座山区千年古刹的寺院经济进行个案研究。一、锦石岩寺的历史沿革和法系考立于明成化庚子(1480)、由当时的韶州知府王宾撰写的《重修锦石岩碑记》对于锦石岩寺的历史有较详细的记载:“是岩肇基于唐末,代有方外士居之,而一砖一瓦一轩未置也。南宋崇宁间居士号法云者,聚善众百余,开山建庵,力食焚修,而锦岩之名始闻于天下。”b最初的僧侣可能是依锦石岩的天然岩穴而居住修行。而正式建庵则始自北宋崇宁年间的法云。c法作者简介严家森,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a21世纪初,有关专家曾对丹霞山景区内的200多处摩崖碑刻进行了传拓整理出版。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合编、仇江主编:《丹霞山古摩崖碑刻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其中《丹霞山古摩崖碑刻集锦石岩卷》由马德鸿、杜霭华、沈正邦释文校注。b《重修锦石岩碑记》碑立于锦石岩七佛殿右侧,为双面碑,背面为《施财姓名》碑。拓片及释文资料见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合编、仇江主编:《丹霞山古摩崖碑刻集锦石岩卷》,第9-11页。后注相关碑刻位置从略,拓片及释文资料亦略为“《锦石岩卷》”。c崇宁是北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重修锦石岩碑记》原碑“南宋崇宁年居士号法云者”中的“南宋崇宁”当是王宾的笔误。2023年第9期严家森[摘要]位于广东丹霞山的锦石岩寺现存近百处摩崖、碑刻,为研究这座千年古刹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以田野调查结合拓片资料研究的方法,有助于还原这座岭南山区中小寺院的历史脉络,考证了其明代的法系为临济宗;考察了该寺院的四项主要经济来源,分析了该寺与相邻的丛林别传寺的寺产传承制度。本文还将碑刻资料结合方志等相关文献,考察了历史上对寺院资产纠纷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背后的原因;结合清代广东省衙门档案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