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中国大学教学2023年第8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各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且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学生中心”,“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与其他专业不同,教育类专业学生兼有“学习者”和“准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其思想政治与道德表现不仅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也预示着未来各级各类学校德育主体的意识与能力。本研究基于准教师师德养成规律,从目标、过程和方法三个层次探讨为何、何谓以及如何基于师德养成规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探讨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模式,以期提出适用于教育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原理与策略,为高校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与借鉴,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一、指向师德养成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师德指教师或准教师的道德表现,涵盖了对教师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三个层面的要求,包括教师的政治信念、国家认同、对待教育工作和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对待同事和家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师德的养成既要在纵向上遵循师范生个体道德成长的规律,也要在横向上依据影响师范生道德表现各要素的作用机制与规律。高校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考虑人才培养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以形成对师德的全面影响,也要考虑四年培养过程中对师范生道德影响的作用顺序与作用机制。1.在培养目标中细化师德要求教育类专业应在整体人才培养目标中具体规定对学生的师德要求,以指导所有人才培养工作为学生师德养成而努力。各门课程应提出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模式:基于师德养成规律的探索冯婉桢摘要:教育学类专业应构建以学生师德养成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培养目标中细化师德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关照学生的师德表现,在教育评价中融入师德评价,且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同时,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过程应基于学生的师德养成规律展开,按照激发、巩固、解困与升华四个阶段有序展开,形成全过程育人模式。另外,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应灵活采用典型树德、互动论德、规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