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本文系2023年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中小学教师教学经验概念化研究”(项目编号:SYLYC2023032)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辛晓玲(1992-),女,山东临沂人,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从客观主义和怀疑论的批判出发,揭示了客观的明言知识的虚妄,验证了默会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了以默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人知识理论。这为理解经验知识和教学经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知识观视角。因此,基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如何理性认识教学经验的知识属性及其默会性,如何表征和转化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经验的显性化和理论化,对于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学经验的实践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一、理论基础: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中阐述了“个人知识”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缄默知识”理论,形成了个人知识哲学理论。(一)“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一种“超然”品格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开始形成,并逐渐占据人们理想科学知识观的主导。“客观主义以绝对的客观性为知识之理想,强调所有个体性的成分都被视为有悖于客观主义知识理想的否定性因素”[1]。波兰尼作为一位物理化学家,基于自身数十载的自然科学研究实践与考察,对这种绝对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盲目崇拜和无休止的追求提出批判,提出人类所有知识都是个体参与的,其中必然包含着个体系数。在波兰尼看来,这些个人成分不是知识的否定因素,而是知识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个人认识能力的参与、个体技能的使用以及对事物普遍性的信念,也就不足以发现新知识、形成人类的知识成果。因此,“在每一项识知行为中,都有着知道什么正在被识知的个人的默会与充满热情的贡献;这一系数绝不是简单的不完善,而是一切知识必不可少的成分”[2]。科学研究和认知活动的结果是历史存在的“个人知识”,是充满着个人热情的认知活动。因此,所有知识必然包姻辛晓玲摘要: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为理解教学经验的知识属性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基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视角理解教学经验,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个人知识、缄默知识,是教师内居式认知活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默会性。在教学经验表征与转化的路径选择上,需要创造“源发场”,鼓励教师探索和共享各自独有的缄默知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