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与室内杀菌剂筛选侯秀明1,林思雨1,王晗怡1,郭静怡1,刘泽1,廖宏泽1,周浩1,2**(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2.广西民族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摘要:为了鉴定广西南宁种植基地的白及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高效杀菌剂,采集了典型的叶斑病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科赫氏法则验证了分离株的致病性.结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鉴定了病原菌的种类,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估了10种杀菌剂对代表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分离出了引起白及叶斑病的病原菌,即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将该病原菌接种到健康的白及叶片上可以引起与田间病害相似的症状.在对不同杀菌剂的测定中,肟菌戊唑醇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其EC50值为1.25μg/mL.关键词:白及;叶斑病;多基因联合分析;药剂筛选中图分类号:S435.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8−7971(2024)01−0191−10白及[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Orchida-ceae)]又名地螺丝、良姜、紫兰,是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药用植物.白及块茎味苦、涩,性偏凉,化学成分主要有联苄类、菲类化合物和多糖,具有消肿、生肌、敛疮、止血的功效,被美容行业广泛使用[1].此外,白及可治痈疽肿毒,肺伤咳血,灼伤溃疡,肛裂,乳头裂和手足皲裂,对肠道疾病胃溃疡、结肠炎也具有疗效[2].野生白及产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省(自治区),生长于山谷潮湿处[3].由于白及具有重要药用价值,近年来市场需求急剧增长,野生资源挖掘殆尽,导致物种濒临灭绝,目前已被《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录[4].为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种植产业兴起,而病害问题已成为影响白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制约白及种植业发展.白及病害的发生集中于雨季前,据研究报道,Phytophthoranicotianae[5]和RhizoctoniasolaniAG-2-2IIIB[6]引起白及叶枯病,Fusariumfujikuroi[7]引起白及黑腐病、F.asiaticum[8]、F.solani[9]和Epicoccumsorghinum[10]能引起白及叶斑病.这些病害后期可导致叶片掉落,植株死亡,严重影响产量.本研究在广西南宁市白及种植基地发现一种白及叶斑病.为了鉴定该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出高效的防治药剂,通过采集白及发病叶片,从病害组织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明确病害病原种类,并在室内开展该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