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25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朱惠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摘要:中国于1980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模式的地域探索,为后续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等政策新区设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中国初期经济特区采取“沿海、沿边”模式,充分运用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投资,服务固定人群,取得显著效果。其中,珠海毗邻澳门、深圳毗邻香港、厦门毗邻台湾。经济特区的成功建设为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后续共建“一带一路”等提供重要的枢纽节点和产业支撑。本文通过分析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总结经济特区的跨界合作经验和发展路径,研判经济特区的后续发展趋势。关键词:经济特区边界区域跨界合作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区域内部城市间经济边界逐步模糊化。我国将部分*朱惠斌,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城市与区域规划。126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2年第1辑总第15辑)边界区域设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综合配套试点区等特殊空间管治地区,形成新型区域增长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边界区域具有地方(Place)、空间(Space)和区位(Locality)三重属性。边界区域因势差存在,易形成“跨界红利”,会自发形成产业梯度配置和空间发展需求。因资源禀赋和行政体制差异,经济特区会形成差异化城际关系。经济特区作为边界区域的边界效应研究对象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反映,包括区域内部原材料、工农业产品交换活动和技术经济联系等。广义的边界效应指行政区间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关联。狭义的边界效应指行政区间在区域竞合、城市腹地、城镇体系和空间发展等层面的关联。对经济特区的边界效应进行分析,有助于总结经济特区的跨界合作模式,研判经济特区的后续发展趋势。二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一)经济特区的概念“经济特区”的概念起源于1980年,为“出口特区”概念的演化和升级。经济特区通过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结合法律政策和政府管理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国家设立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等新型模式。经济特区的本质是通过面向特定群体,建立区域范围内的政策高地,提高地区发展水平。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具备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