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儒(1998—),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何生海(1969—),男,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该文系国家社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及内蒙古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VMZ003)阶段性成果;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华民族实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022BZ01)研究成果。经济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发展观探析翟佳儒何生海(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由机械共同体到有机共同体的转变。机械共同体是一个自在过程,而有机共同体则是一个自觉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耕与游牧经济的共生、互补、融合是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长期稳定的内聚力所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呈一体化态势,并被赋予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文章论述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及内涵,为中华民族实体性研究提供经济维度的论证。关键词: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33/C957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圆园怨缘原猿苑苑员渊圆园23冤园4原园112原园7国际DOI编码:10.3969/j.issn.2095-3771.2023.04.021集宁师范学院学报/Jul.2023/No.4一、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由机械共同体到有机共同体的过程。中华民族早期的经济共同体是以王权为主导、集权力量控制下以满足生存需要、制衡关系为目的的机械的经济共同体。有机的经济共同体则是平等有序的经济互动和密切有机的互动关系,即具有活力并且能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的高级的社会团结。新时代的经济共同体是社会成员细化分工,高度职业化下“工匠精神”的有机产物。爬梳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条件,多样化的地理条件是不同经济类型产生的前提;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是经济共同体产生的基础;农耕与游牧的互补是经济共同体产生的关键。(一)多元:多样化的地理条件是不同经济类型产生的基础费孝通指出:“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生存所处的是一个地理上自成单元但又生态环境多样丰富的生存空间。”[1]因此,探究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内部结构离不开对地理环境的考量。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山地、高原、丘陵等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