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文化广角东北地域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系统,以其多民族文化聚合、多元文化共存而表现出鲜明特色,并在中国地域文化系统中独树一帜。东北地域文化在近代以来,经由数次社会变革与历史转折,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子与要素,形成具有显著个性特征的地域文化形态。一、从“民族性”向“地域性”的文化内涵的转变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东北在各原始部落的不断分化、重组过程中,形成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民族性”是东北文化的底色。但是,随着关内汉民族的陆续到来,东北地域的各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漫长的交流互动中,发生了主从易位,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最终发展为独一无二且极富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完成了东北文化从“民族”向“地域”的内涵转化。历史上的东北,乌桓、高句丽、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达翰尔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这些民族曾经创造了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文化。而中原文化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各文化要素的叠加与整合,使东北地域文化在多元文化互动中增加了文化的内在张力。在中原文化与东北本土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几乎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了汉民族文化因素,如扶余族文化中有明显的鲜卑族、汉族和高句丽文化印记,满族文化明显受汉族、蒙古族文化因素影响,等等。清中晚期开始的“闯关东”大潮,加速了汉文化与东北本土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使两类文化在长期交流磨合中不断调试自我,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与社会结构,并最终实现文化整合。中原文化在东北广泛传播,逐渐被东北本土民族吸收接纳,不仅悄然改变了东北本土民族文化形态,也改变了东北本土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主客关系。原本,中原文化在东北是一种“客居”文化,本应居于东北文化的边缘地位,但是近代东北移民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中原文化自身的文化内聚力与强大的文化示范效应,使中原文化在与东北本土民族文化的交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语言系统、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引起东北本土文化的转型与变异。另外,中原文化进入东北以后,由于脱离了中原文化母体,必须做出相应的调适与改变,这样才能适应全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而,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样貌,开始带有明显的东北地方特色。比如,东北方言以中原汉语为基础,融合山东、河北等地方言,间杂少数民族语言和外来语,最终形成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语言模式,并且与东北人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