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JournalofChinesePainting锦绣华章龟兹石窟中的汉风美术文/赵丽娅186赵丽娅,1980年生于新疆奎屯。现为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岩彩艺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流行色协会委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青年艺委会委员、新疆美术家协会女画家艺委会委员、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行业导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国岩彩壁画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特聘导师本文是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库木吐喇石富造像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9VJX174)、2022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两山”理论与南疆高质量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龟兹风壁画艺术的审美形态研究”(项目编号JDYB202216)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密研究所2023年度所级课题“龟兹石富中的汉风美术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QCX2306)、西域治理文化遗产阐发与传承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阶段性成果最早对龟兹石窟壁画风格进行研究的是德国学者。格伦威德尔把克孜尔石窟壁画风格分为五种画风:犍陀罗画风、武士画风、早期突厥画风、晚期突厥画风、喇嘛教画风。其后,勒柯克、瓦尔德施密特也做过研究。他们对克孜尔石窟画风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对整个龟兹地区石窟壁画的看法。德国人的画风论,是以西方的历史观、文化观为中心,在论述龟兹石窟画风上,概念模糊,观点片面,无视龟兹本土文化因素,尤其忽略了中原汉风洞窟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意识到依据上述观点研究龟兹佛教艺术是不科学的,必须另辟蹊径。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先后组织专家对新疆文物开展调查,龟兹石窟是其中重点对象。通过一系列考察和研究后,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著作。代表作有:阎文儒先生的《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常书鸿先生的《新疆石窟艺术》、金维诺先生的《龟兹艺术的风格与成就》、宿白先生的《克孜尔部分洞窟阶段划分与年代等问题的初步探索》、黄心川先生的《从印度到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之路》以及新疆学者的一系列重要论著,如袁廷鹤先生的《龟兹风壁画的形成与发展》、霍旭初先生的《丹青照千秋一一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览胜》、贾应逸先生的《历史画廊一一库木吐拉石窟壁画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使龟兹石窟艺术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度,开辟了龟兹佛教艺术研究的新境界。[2]以往中外学者的研究对我们全面认识龟兹地区佛教美术的特质、价值及其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地位等问题都是有益的,但是这些文章对于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