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陕西教育(高教)声乐基础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通常包括如何控制呼吸、节奏、发声规范和歌唱技巧等,通过学习这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可以对人声这个拥有个体性极强属性的“天然乐器”进行基础入门。这些基础知识对专业音乐教育和从业者都有非常重要的功用、价值和重大意义。相比于专业院校声乐表演类专业的针对性教育,一般综合性大学的声乐基础课程是音乐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国高校的音乐教学虽有自成体系的教学规范,但因为专业人才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几十年来各校多是自行设计和制订教学方案,多使用音乐艺术表演或小班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创新性不足。艺术教育是综合性大学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我国推行新课标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艺术素养,释放一部分压力,为其安排了音乐、体育、绘画等艺术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凸显新时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来自于学生,紧紧围绕学生开展各项工作。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要重视音乐实践教育,不断提升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改革理念推动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大纲明确要求,音乐选修课要包含表演唱和重唱。而如何改进综合类高校声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理论建设,制订更加贴近培养要求的教学目标,是高校相关人员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声乐基础课的现状分析一般综合性大专院校音乐专业声乐基础课程的现状后,可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发现一些问题。其一,学生方面:首先,音乐专业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声乐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课,除了声乐专业的同学外,其他相关(如器乐、作曲、音乐史等)专业的同学也要学习,因此,声乐基础课的学生数量庞大。其次,由于声乐专业以外学生的声乐基础较为薄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声乐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对于非声乐专业同学而言,学习门槛过高。因学生个体差异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不够好,授课教师需要进行精细化耕耘、个性化因材施教。其二,教师方面:首先,教学需要理论支撑,尤其是系统的声乐教学理论。而面对改革,有的学校和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未曾开展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其次,考试评价方式仍然陈旧,没有随时改进。随着音乐教育的大众化普及,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这门课程若仍采用传统的单独测试,必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