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独特路径涂文学摘要:中国告别传统农业和乡村社会形态而开始工业与城市近代之旅,是以开埠作为历史契机首先在条约通商口岸缓慢展开的,这与欧美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行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现近代城市化早发原生型模式显然迥异,具有后发次生型显著特征。在外力推引、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近代城市化由外及内、自上而下和从乡到城艰难开启,表现出“被城市化”、政府主导缺位和社会参与不够、城乡二元对立和区域发展非均衡等特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独特路径和发展模式,不仅制约了近代中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现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造成了深刻影响。关键词: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23)11-0106-07中国告别传统农业和乡村社会形态而开始工业与城市近代之旅,是以开埠作为历史契机首先在条约通商口岸缓慢展开的,这与欧美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行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现近代城市化早发原生型模式显然迥异,具有后发次生型显著特征。尽管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起点较低,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更显曲折与坎珂,但是外力推引启迪了近代国人救亡意识、现代意识和城市意识,通过外部示范与内部效仿、国家主导与民间参与、城市拉力与乡村推力的双向互动等多重路径,开启和形成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独特道路与发展模式。一、由外及内:近代城市化外源性次生型特征近代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自东祖西,由被动城市化向主动城市化转变的历史过程。所谓由外向内,是指西方殖民主义者通过直接和间接等方式开启了中国近代早期城市化。外力推动中国早期城市化的首要表现是一批通商口岸的开辟和租界的设立。开埠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城市化,首先是由于通商口岸城市的集聚效应,使人口向城市尤其是通商1061江汉论坛口岸城市迁移,近代中国出现了“有意义的城市化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最显著指标。据1933年3月出版的《申报年鉴》第1期《十年来各通商口岸人口比较表》统计,截至1931年,48个开埠口岸城市总计人口为1353.5万,占10万以上城市总人口的1/3以上。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①外力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城市化,最为直接者当是租界的开辟。外人在华所辟之租界,一般都在旧城之外的郊野构筑新城,租界开辟的直接后果,便是加速了空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