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砖戏影——山西博物院砖雕里的宋金戏曲文化丨晋华在山西博物院“戏曲故乡”展厅中,陈列着数组宋金时期山西戏曲砖雕中极具代表性的文物,一板一眼刻画的散乐百戏,一点一线雕就的生旦净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雕刻精美生动。古老的砖雕艺术里,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望。姿态各异的戏曲人物,朴实丰富的民间表情,传承着文明光华,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热爱戏曲文化的时代环境中。104/TOURISMWORLD/记忆Memory104/TOURISMWORLDMemory山西博物院戏曲故乡展厅105TOURISMWORLD/105TOURISMWORLD/多姿多彩散乐百戏里的世俗生活中国戏曲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祭祀歌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融合,至宋元时期形成完整的舞台艺术。特别是宋金时期的杂剧,从内容到形式为元杂剧奠定了基础,元杂剧的繁荣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山西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现存戏曲文物遗存居全国之首位,素有“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古老的山西大地上,不仅地上保存了不同时期的古戏台和戏曲题壁、戏曲壁画、戏曲碑刻等文物,地下墓葬中也埋藏有丰富的有关戏曲的文化遗产。从晋南一带出土的大量带有戏曲表演场面的金代墓葬砖雕中可以看出,用砖雕戏台、戏俑作为随葬品和墓葬装饰是当时一种较为普遍的风俗。这些墓葬戏台模型和戏俑,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戏曲演出情景缩微雕造,从另一个视角向世人展示了那个时代民间文化的多彩与繁荣,以及戏曲艺术的深入民心。宋金时期,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多种表演艺术的融合,为戏曲艺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散乐百戏,是我国古代由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品种的泛称,大体包括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魔术以及杂剧等,范围因时而略异。当时市民文艺兴起,城市瓦肆中的百戏品种更为繁多,各种社火表演、竹马戏、舞狮砖雕,反映了当时形态纷呈的戏乐表演艺术正在城市和乡村蓬勃兴起,并已渗透至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散乐是一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出土于临汾市襄汾县金墓的一组散乐砖雕,包括大鼓、腰鼓、拍板、筚篥、笛、舞者,演奏者与舞蹈者幞头上插“高簇花枝”,击大鼓、击腰鼓者及舞者着窄袖长衫,拍板者、吹筚篥者、吹笛者穿宽袖长袍。雕像皆为浮雕,北方艺术风格浑厚,整体造型新颖扮相俊美、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雕刻技法娴熟简洁,线条层次流畅和谐,显示出匠人高超的技艺。升平富足社火表演中的民间表情宋金年代是市民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