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7No.5Oct.2023第37卷第5期2023年10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收稿日期:2023-05-19作者简介:屈嘉文(1995-),陕西宝鸡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明清史;杨志勇(1992-),甘肃陇西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明清史。近二十年国内明清绅士研究概述屈嘉文,杨志勇(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海西宁810001)摘要:绅士是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治下所造就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处于国家和民众间,作为沟通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的中介,在地方上发挥着很大作用。近20年来,区域史理论与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应用,使绅士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关键词:明清;绅士;地方社会中图分类号:D691;K25.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3.05.008绅士在我国明清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被称作“四民之首”、“庶民之坊表”,作为国家与乡村社会间的中介,在社会与乡村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地方上绅士与官府相辅相成,与民众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利益联系,成为沟通国家和基层间的有效桥梁,从而维持着社会的有序运行。19世纪后,中国受到西方愈加强烈的影响,绅士阶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学者对其进行了很多的关注。本文拟就中国大陆近20年来明清绅士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难免挂一漏万,诚盼方家指正。一、有关于绅士的名称的辨析绅,在《说文》中所言:“绅,大带也。”[1](P274)此后逐渐变成了对地方上有权势与地位人的代称。在《辞海》中对于绅衿的解释为:“绅,缙,谓仕宦。衿,青衿,谓士子。居乡之士大夫,统称曰绅衿,又称为乡绅,绅士。”[2](P2002)对于绅士的解释则是“就是称地方之上有势力,有名望的地主或退职官僚。”[2](P2002)这两条对与“绅士”的解释,有较为广泛的定义。20世纪40年代吴晗在《论皇权》在对官僚与绅士二者关系进行说明时,指出“官僚是士大夫在任官时候的称呼,而绅士则是官僚离职,退休,居乡,未任官以前的称呼”。[3](P49)傅衣凌指出“乡绅包括在乡的缙绅,也包括在外当官仍对故乡基层社会产生影响的官僚;包括有功名的人,也包括在地方上有权有势的无功名者”。[4]对于绅士概念的定义,徐茂明指出基于在历史文献中及在中外研究者研究视角,研究阶段和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于“士绅”与“绅士”的理解的不同,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士绅”是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群体,包括取得功名的待任官和退居乡里的现任官员。因而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