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XUESHUYANJIU158▚地缘电影研究的发展文化地缘学文化地缘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我国古语曾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的地理决定论,此后,吕特尔创立了景观学派,提出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20世纪后,西方的人文社科研究中出现了“空间转向”的概念,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提出以“空间—时间—社会”三重辩证法为核心的“空间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历史建构性与社会性,空间与自然和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地缘电影研究提供了理论引导。地缘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电影“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是钟惦棐先生在1984年提出的,开辟了以地缘划分电影研究类型的新路径。在此之后,“东北电影”“海派电影”“草原电影”“新疆电影”“南方电影”“特区电影”等带有浓郁民族特色与强烈宗教背景的地缘电影类型被陆续提出。这些概念不再局限于依据地理空间上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而是以超越了社会行政范畴的地缘文化因素为划分依据,形成具有文化通约性与空间跨地性的地缘电影含义”。电影地缘文化的研究为人们开启了一种新的对电影的阐述空间,这种解读角度是将电影的“历史”“地缘”“美学”三个维度融合,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导致人们对电影认知的缺失。文化地缘学以空间为逻辑支点,地缘是空间意义生产的孕育所,空间则是地缘所有实践的场域。中华风景影像“入影”并非近期电影的产物,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电影工作者就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多元的民族文化。《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一系列影片都有秀美的自然风景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呈现。第5代导演早期的影片离不开宏大的地理景观带来的视觉震撼。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中厚重的黄土高原,张艺谋《红高粱》中连片的高粱地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灰暗禁锢的宅院,都是他们影片中空间构建的基础,影片的所有叙事都围绕这些特定的空间展开。每片土地都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猎奇大于讲述,而第5代导演影片中的风景叙事的批判教育功能大于视觉呈现功能。不同的水土养育了不同的人民,故土的一抔泥土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是精神的寄托,许多导演将对故土的爱恋融入作品中。在新生代导演的创作过程中,乡土滋养着这群年轻的电影人。万玛才旦的“藏区三部曲”——《撞死一只羊》《塔洛》《气球》对藏地密码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