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闽南打城戏的非遗传承叙事研究王荟,李宝佳(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澳门999078)〔摘要〕闽南打城戏是福建地区特有的地方剧种,蕴含丰富的闽南文化元素,非遗话语下打城戏所面临的困境不再是主体的消亡或复兴,而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构遗产的新秩序,以塑造新文化语境,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因此文章探究闽南打城戏为何会成为非遗、申遗,以及申遗成功后遗产的传承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客观地讨论打城戏作为流动的文化资本,如何被开发、重构、包装并赋予多姿多彩的文化标签,如何在地域社会系统中表述、自立和反思自我,以及通过原生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探寻打城戏新文化意义的再阐释。〔关键词〕打城戏;非遗传承;遗产叙事;地域文化;遗产表述〔中图分类号〕J80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671(2024)01—0028—11“伴随‘非遗化’对戏曲艺术的影响,有关遗产保护、遗产文化空间、遗产叙事的探讨得到广泛展开。”①闽南打城戏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研究的边缘剧种,关于闽南打城戏的学术研究,也是闽南戏曲研究的边缘领域。跟其他大剧种研究相比,研究闽南打城戏的文章本来就凤毛麟角,从戏曲人类学视角出发的论述则更是付诸阙如。不可忽视的是,闽南打城戏作为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曾是泉州地区的三大剧种之一,反映了海内外闽南族群的历史兴衰与时代变迁。2008年以后,闽南打城戏走入国家非遗序列之时,作为现代视域下的传统戏曲艺术,在非遗语境下被开发、重构、包装、表述并赋予多姿多彩的文化标签,以塑造新的文化语境,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闽南打城戏作为流动的文化资本,在政府、传承人、传承中心、艺术表演者等多方努力下,书写闽南打城戏的非遗话语叙事。一、传统与现代:闽南打城戏的地域文化叙事根据《中国戏曲志》的统计,在我国历史上曾存在过194个剧种。到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中国戏剧报》统计:当时共有360个剧种,其中50个剧种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产生。1982年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时的统计数量是317种。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统计,当时有演出的戏曲剧种只剩下260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专业剧团,只是在过年过节时有偶尔的演出,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②闽南打城戏就是众多边缘化的剧种之一,它从闽南大地孕育而生,在闽南文化中渲染成长,在地域社会中发展并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