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卷第2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3月Vol.50No.2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2024DOI:10.13718/j.cnki.xdsk.2024.02.016教育与心理研究教科书里的文明形象塑造———基于初中统编版教科书的探究赵瑞雪1,靳玉乐2(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2.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增强学生文明素养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教科书里的文明形象塑造是学生文明素养的形象化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现实世界和建构意义世界,帮助学生确证着自身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同时指引学生成为更加文明的社会存在。基于“学生文明素养框架”对初中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教科书在内容上塑造了物质文明生活中的劳动者形象、精神文明生活中的缔造者形象、政治文明生活中的捍卫者形象、社会文明生活中的模范者形象、生态文明生活中的守护者形象;在形式上以文学作品、历史叙事和探究活动为载体,分别侧重文明形象的艺术性塑造、真实性塑造和生活化塑造。同时,仍需要通过完善教科书中整体文明生活的文明形象塑造、突出典型化文明形象的生活意义等内容深化措施,以及注重塑造手法对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宽、加强人物叙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生动呈现文明形象的文明行动等形式细化措施,进一步优化教科书中的学生文明素养培育内容与形式。关键词:文明形象;学生文明素养;统编版;初中教科书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24)02-0192-13“文明”(Civilization)的内涵附着在“公民”(Citizen)的身上,公民的文明素养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1]。学生既是社会公民,又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学生文明素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2]。培育学生文明素养也应当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培育学生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文化表征———他们长大后可以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形象[3]。其中,文明形象塑造是教科书实现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目标的主要手段。教科书里的文明形象塑造是学生文明素养的形象化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现实世界和建构意义世界,帮助学生确证自身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同时指引学生成为更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