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Musicanddance69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普宁英歌研究□李佩君英歌作为广东潮汕地区的文化符号,承载了该地区的历史、生活、精神、信仰等元素。潮汕英歌历史源远流长,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宁英歌舞集多种文化符号于一体,能够再现生活,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运用符号学理论从普宁英歌中提取其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有利于普宁英歌的传承和保护。本文以普宁英歌为研究对象,利用皮尔斯符号学的原理,将普宁英歌中的道具、基本步伐、动作姿态等与三种理据性符号相联系,探索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岭南地区文化——一种厚度与韵味兼具的人文历史和正义、刚勇、真善美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一、普宁英歌的形成与表演程式(一)普宁英歌的形成普宁英歌是在潮汕这个特殊的地域中成长起来的。潮汕三面环山,南面临海,与中原联系受阻,经济文化交流甚少,历来被称为“蛮荒”之地,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惩治罪犯和贬谪官员的地方。潮汕虽然交通不便,但文化流传并没有因此受到阻碍。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文官等都对潮汕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普宁英歌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并在自我革新中保持活力。潮汕地区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徙,潮汕人逐渐发展出一种有浓厚地域特征的潮汕文化。普宁英歌在唐宋时期得以发展。随着元代杂剧的兴盛,明代戏曲的发展,至清中叶,潮汕民间戏曲和歌舞的活跃,英歌也被用于祭祀和娱乐。普宁英歌舞随着傩文化的沿革、变化,至明代又吸收了北方大鼓与秧歌,在不断完善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在传承和转化的实践中又分化出各种风格与流派。普宁英歌根据击槌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上下竖击槌、双抛击槌两类;按舞蹈节奏可以分成三大类,即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该舞蹈大多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期间表演,或者在盛大庆典和其他节日举行。英歌来源于《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为了营救卢俊义,在元宵节前夕袭击大名府,舞者扮演的是梁山好汉。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演化与革新后,其演出形式日益多样化,演出团队也日益壮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单是普宁就拥有超过150支英歌队。(二)普宁英歌的表演程式英歌最早是“唱英歌”,一种边唱边跳的民众活动,其歌词以歌颂英雄和宣扬“二十四孝”为主,到清代中期,才发展成有固定程式的前、中、后棚形式。前棚为男子群体舞蹈,中棚由小戏或戏曲片段表演组成,后棚为武术表演。普宁英歌的前棚为男子群体舞蹈,表演者为本村的青壮年男子。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