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钧沉云南档案明代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盐业概况以杨慎诗文为中心的考述谭佳摘要:明代成滇文学家杨慎有不少关于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贸易物一一“盐”的诗文著作,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盐在明代云南的部分地区充当实物货币、云南井盐的生产情况以及川滇两地盐的贸易往来等概况进行分析,探究明代云南盐业得到发展的原因。关键词:杨慎盐食盐贸易南方丝绸之路杨慎(1488一1559年),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及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成云南永昌(今保山)至终老。杨慎谪成云南的三十多年间,留下了不少关于云南的著作和诗文,为后世研究明代时期的云南提供了重要文献。云南是南方丝绸之路所经的重要地区,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的东路、西路在大理汇为一线后,西出缅甸。杨慎的作品中,“盐”常被提及,这是南方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贸易物品。一、盐在明代云南充当货币的功能杨慎在贬谪云南期间有诗《元江杂纪》(其一)对元江的气候、物产、民俗作了描绘:荒远元江风土偏,彝民古朴尚依然。居家有米无烦,入市需盐不用钱。十数槟榔中户产,两栽稻上农田。难堪炎气经年盛,腊月犹如六月天。“元江”自古属西南夷地,地理位置偏远,在明代仍然沿用古朴的彝民风俗。诗中所写的“居家有米无烦,入市需盐不用钱”,“即“成串的钱”,后来也泛指银子或者银锭。从诗中可知,在元江,盐充当了货币的功能,供当地百姓入市交易使用。能充当实物货币作流通使用的盐一般需要通过模型制成块状,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小货币则用盐。取盐煮之,然后用模型范为块,每块约重半磅,每八十块值精金一萨觉,则萨觉是盐之一定分量。其通行之小货币如此。”除了将盐加工铸成小块外,还得经官方许可后加以官印才可使用,据《大明律·户律·课程》的文献记载:“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可见,明代对于私盐的管理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滇程记》(一)盐货币之用的历史源流盐在南丝路地区作为实物货币流通使用并非在明代才开始。唐代樊绰的《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中已有记载:“蛮法煮盐,咸有法令。颗盐每颗约一两二两,有交易即以颗计之。”“颗盐"即未经炼制的粗盐。从中可见,在唐代,以“颗”为计量单位的盐已经作为实物货币在云南的部分地区使用。上述马克·波罗所记述的盐块每块约重半磅,半磅约为4-5两,而唐代每颗盐约1-2两。由此可见,从唐代到元代,作货币之用的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