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美学技术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处于非虚弱状态,而是一种生理、精神以及社会幸福感等多方面达到完美水平的状态[1]。理想的健康状况应至少满足身体健康和情感福祉两方面的需求[2]。据统计,人的一生有4/5的时间居于室内,而1/3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居住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3]。居住空间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保障居住空间的疗愈性十分必要。1…疗愈环境的概念与运行机制1.1…疗愈环境的概念认识疗愈环境理论之前需要区分治疗和疗愈。台湾学者吴灿中曾说:“疗愈不等于治疗。治疗是以医学的手段去除疾病,而疗愈是以人们自己的身心感受,正向转换负面因子,使其成为正向的力量,通过提升自我免疫能力来达到疗愈的可能性。”关于疗愈环境理论,首次提出比较全面的定义是在2001年美国学者斯迪克勒发表的《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创造愈合环境》:医疗建筑物的疗愈环境描述了通过疾病治疗、医疗探访、疗愈过程等方面来支持患者和家属的物理环境和组织文化[4]。而我国则于2013年由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期刊《回归·疗愈环境设计》[5]一文引入疗愈环境概念,该文指出医院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基于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着重考虑医院空间布局、光照照明、景观绿化、材质色彩等因素。基于建筑学视域的疗愈环境概念为:疗愈环境是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其类型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和室内环境等[6]。随着大众全面健康意识的增强,疗愈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也得以不断丰富和扩展。1.2…疗愈环境的运行机制环境能够激起身处其中的个体的内在反应,而这些内在反应将作用于人体健康和情感福祉,并以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外界所捕捉,但不同特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反应又存在差异[7]。居住空间中的色彩、材质、灯光、气味和景观会通过人的五官感受对人体产生刺激,这些刺激会对身处环境中的人的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2…疗愈环境视角下的居住空间设计疗愈环境理论的初始概念是由著名护士南丁格尔于1850年提出的,她认为良好的室内通风、光照、窗外景观不仅可以避免感染,还有利于病患早日康复。此后疗愈环境理论在医疗领域得到重视。医院的就诊环境、住院环境在注重人性化设计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疗愈环境设计。随着疗愈环境理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疗愈性设计要素用于居住空间设计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