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与饲料2024年第2期口服制剂防治鸭浆膜炎的临床效果高航,柴贝贝,张春杰,张丽媛郑州赛科药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450000摘要为改善鸭浆膜炎对肉鸭养殖业的危害,选取某养鸭场6周龄的发病小鸭(品种为樱桃谷鸭)进行试验。该场在2周内出现大量鸭下痫、瘫痪等临床症状,解剖病鸭发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关节炎等病理变化。经解剖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根据检测结果笔者所在实验室快速制备了口服制剂进行紧急治疗,并加强饲养管理,该场剩余鸭苗顺利存活。在临床使用时,可在第1天每只鸭灌服或饮水500μL,在第21天加强免疫1次。关键词鸭浆膜炎;口服制剂;抗体;应急免疫;临床效果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引起的1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综合症等"。多发于1~6周龄的小鸭,发病率可达90%,若不及时控制,死亡率可达80%。该病的主要症状有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鼻分泌物增多、咳喘、下痫、头颈震颤,少数慢性病例出现头颈歪斜等症状,会形成较明显的“泪痕”,且大多生长缓慢形成“僵鸭”[2]。剖检主要有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关节炎等症状,常引起小鸭的大批发病和死亡,目前已成为危害肉鸭养殖业的一种最常见细菌病[3],并且不仅感染鸭类,鹅、火鸡等禽类也可感染发病[]。该病的控制难点在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目前较认同的有25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场址的主要流行血清型都有所不同,并且在同一鸭场,甚至是同一批鸭群也可能同时存在多个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性较低,而且难以净化,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分离流行菌株进行疫苗研制,疫苗的抗原血清型与养殖中流行菌株的血清型最大程度吻合,才能保证免疫效果最佳[5]。收稿日期:2023-06-25作者简介:高航,女,1993年生,硕士,初级兽医师。防治该病最根本的是做好预防工作,加强鸭场的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减少鸭群应激,建立完善的防疫和消毒制度[];在上述情况满足的条件下合理进行疫苗免疫,合理用药,综合防治,有效减少鸭群的发病和死亡[7]。河南周口的鸭场在2023年3-4月阶段性暴发该病,发病率33.43%,死亡率11.12%,瘫痪率23.57%,损失严重,通过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初步判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然后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通过对发病鸭群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延缓了病情发展,同时采集病料进行鸭浆膜炎口服制剂的制备,通过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