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江苏四县河南话入声探析赵亚伟(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一百多年前,河南信阳地区有大量百姓迁徙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形成了众多的河南话方言岛。其中,江苏省有四个县的方言岛今天存在入声,这些入声读[ʔ5]调,带喉塞尾,有可能是受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影响而新产生的。入声借入时,当地强势方言需有[ʔ5]调,河南话方言岛需有[55]调。[ʔ5]调的借入会带动其他短促调一起被借入,在借入后都读[ʔ5]调。此时,如果河南话方言岛内仍然保持[55]调,新借入的入声会再经历一个喉塞尾脱落和短促调长化的过程。如果[55]调已经变读为其他声调,新借入的入声则不会继续演变。关键词:江苏;河南话;方言岛;入声;促化2024年第1期总第739期MODERNCHINESENo1GeneralNo.739现代语文作者简介:赵亚伟,男,文学博士,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东南一带天灾人祸连绵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死亡人数剧增。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颁布上谕,要求东南各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章程,实施招垦政策,吸引了河南信阳罗山、光山、商城、新县等地的大批农民纷纷前往。根据各地移民家谱的记载,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870—1930年期间。这些移民迁移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苏浙皖交界地区,另一个则是江西。其中,从河南迁往苏浙皖交界地区的移民活动,在民间常被称作“一担箩筐下江南”。2019年和2020年,我们在苏、浙、皖、赣四省调查了28处河南话方言岛。这些方言岛中有4处存在入声,均在江苏省,分别是丹阳市埤城镇西丰村、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村、丹徒区上党镇五塘村、金坛区薛埠镇上阮村。其中,丹阳市埤城镇西丰村位于丹阳市城东北13公里处,河南移民约有450人,他们在村内多说河南话,在埤城镇多说丹阳埤城话。埤城话是当地的强势方言,也是“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过渡地带”[1]。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村位于宜兴市城以西20公里处,河南移民约有1100人,他们在村内平常交流说河南话与宜兴张渚话。张渚话是当地的强势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丹徒区上党镇五塘村位于丹徒区城西南13公里处,河南移民约有350人,他们平常交流使用河南话与丹徒上党话。上党话是当地的强势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金坛区薛埠镇上阮村位于金坛区城西南23公里处,村内河南移民平常交流说河南话与金坛薛埠话。薛埠话是当地的强势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1991年,郭熙、蔡国璐发现了丹阳市埤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