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纪实ECOLOGICALCONSTRUCTION践行厅“林业发展新理念擦亮秀山文化旅游名片文/王俊涵图/林度图片库海棠花红始陶然,占尽春色最风流。到了阳春三月,玉溪市通海县秀山公园后山海棠花踏着春风如约而至,数百株垂丝海棠欣然绽放,馥郁芬芳,迎着春风争奇斗艳,一派春意融融。通海县林业部门1999年在通海秀山后山环路两侧种植了海棠,经过多年生长,每年春季争相盛开的海棠花已然成了秀山靓丽的一道风景,使得此处成为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打卡的景点。然而,由于昔日种植的海棠受到以往造林技术的限制,缺乏规模化的布局和科学合理的管护措施,娇艳的海棠虽美丽,却呈现分布零散、长势不均的特点,整条道路的“花带”断带现象屡见不鲜,可谓“白璧微瑕”。2022年,通海县林业和草原局积极探索造林新方向,创新造林新模式,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上山造林模式,开展了生态造林修复项目。在整条环路新种植垂丝海棠500余株,对原有的垂丝海棠进行抚育管护并支砌砖池,采伐枯死木和清理大型刺丛,使得秀山“海棠画卷”焕然一新。本次林业工程造林与秀山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尝试,是通海林草对新时期国家、省、市“林业+”发展新理念的初次实践,开拓了今后林业项目发展的新思路,摒弃了以往单一的造林只能上山的固化思维,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林业与其它行业融合发展打造了新样板。冬去春来,时同景异,此时的秀山环路,整条路海棠花随风摇电,宛如一条粉红色的巨龙盘踞山间,绵延1公里有余的环山路不间断地开满了海棠,美仑美免。18YUNNANFORESTRY的上山环路被打造成了一条园林景观线路,不仅使得秀山的文化得以进一步辐射到周边区域,也使秀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历久弥新,依托周围的生态资源赋得到了新的诠释。秀山从之前给人“林深草木菁,寺静古风盈”的古朴印象变成了一幅满目苍翠、万木竞秀的“林海绘卷”此次海棠栽植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对秀山后山环路出现海棠空缺的路段进行生态景观修复,也是一次生态修复项目融入秀山特有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度考量,是一次林业项目发展与挖掘本土文化融合互动的有效尝试。“林业+旅游”融合提升秀山旅游“颜值”秀山素以小巧玲珑、浓郁青秀而闻名。古木苍“林业+文化”松、庙宇楼阁、“匾山联海”厚植秀山历史文化底蕴都是秀山旅游的“名片”,秀山位于通海县城南呈现小而精的特点。而相隅,是云南省四大名山之对的秀山公园周边的林区、一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道路等区域资源以往和秀融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山相比就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