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中国主线生态哲学研究的现状分析——范式演变、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叶平1,迟学芳2,王维斌2,周瑞1,张炜铎1(1.哈尔滨工业大学;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摘要: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精神资源研究,构建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学科,对近40年中国主线生态哲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中国主线生态哲学的发展是随着国家环境治理的发展而发展。从环境保护国策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再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生态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历了“环境观”、“发展观”到“文明观”,再到生态文明与生命文明双向建构观。生态哲学的范式从人类-环境整体范式、人类-环境-发展范式、人类-环境-发展-文明范式发展为生态文明与生命文明整合范式,积淀形成了生态学哲学论、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论、生态文化论、动物物种价值论和生命共同体论。中国主线生态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经验是:生态哲学的发展要适应我国生态实践发展的重大需求,生态哲学的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得不够,贯彻落实有空白点;偏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类伦理观与社会建构论,对自然观、发展观、伦理观的逻辑关联重视不够;最近10年,理论开始落后于实践,缺少多学科交叉的源头活水。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思想史;环境伦理学;环境治理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30404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导论近40年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研究,分为主线和支线、纵向和横向两大方面。所谓主线,是指从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伦理学视域考察中国生态哲学如何适应世界环境运动,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内在逻辑发展的需要,从孕育和起步、创立和成长到发展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至今仍有意义的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理论,包括近40年国外主流*收稿日期:2023-08-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40年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研究”(18ZDA028)。作者简介:叶平,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生态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迟学芳,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海洋生态文明与科技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生命文化方法论研究;王维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哲学与科学计量学研究;周瑞,哈尔滨工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