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上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教学时贴近革命文化类选文的特质,重建革命文化类选文的教学策略,有效跨越革命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代沟。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有着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其中革命传统优秀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上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利用革命文化类篇目的课程可以为中小学开展革命文化启蒙、植入红色基因,对发扬革命精神、培育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革命文化教育有特定的历史,对于中小学来说存在特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毫不夸张地说,两者之间横卧了一条代沟,这就导致了这类文本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梳理:革命文化类选文教学存在的误区(一)忽视了其价值性革命文化类选文是涵养学生精神品质的基石,能营造积极奋斗的社会文化氛围,更是弘扬国家主流价值的关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凝聚信仰,传承文化,实现立德树人。这是革命文化类选文的性质决定了其独有的意蕴。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性选文的教学,而忽视了其独特的价值。(二)淡化了其语文性当然,所能入编的革命文学类选文首先是为语文课程而存在,其课程应该扎根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沃土当中,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涵泳、对比、联系、转化等调动学习者的情感,感悟革命精神,从而得到革命思维的启发。但很多学校实际的教学都架空于文本语言,开启了贴标签式地理解和挖掘,单纯地只提炼出人物形象告诉给学生,简单粗暴地把革命精神展示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文字语言的自主认知,也削弱了对学生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视。(三)弱化了其有效性革命文化教育就是让其文本中所蕴藏的红色基因真正渗透到学生的血脉、浸入学生的心扉,引领他们自小就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课堂上滔滔不绝的孩子们似乎对革命精神的内涵,革命理想的信念,革命战士的风范领悟得很透彻,实际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平时享受的是幸福与快乐,对于抛头颅洒热血、战火纷飞等年代久远的为了革命而壮烈牺牲,为了家国情怀而舍弃自我,存在明显的隔膜,难以产生共情。离开课堂后,这些精神熏陶会随之抛之脑后,连勤奋刻苦、诚实守信都做不到,更何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的落地生根。这种只限于课堂的革命文化教育其有效性值得掂量的。二、解读:革命文化类选文的特质据统计,统编版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