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调节答案1.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最基本的中枢。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反射效应是:动脉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动脉血压降低→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回升。3.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使血压不致发生过分的波动;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不起重要作用。4.主要调节呼吸,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直接的传入效应是负性效应,调节了呼吸之后表现的是正性效应,通过呼吸运动的改变,再反射性影响心血管活动(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是应急调节,化学感受器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只在缺氧、窒息、失血、血压过低和酸中毒的情况下才起调节作用,可以起到重新分配循环血量,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在危急情况下优先获得血液供应。5.心房壁:心房压升高→容量感受器兴奋→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血管升压素↓,醛固酮↓→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心室壁:缓激肽、过氧化氢、腺苷或心室扩张引起的机械刺激→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动脉血压升高。心交感传入反射——正反馈。6.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或Na+浓度↓→肾素↑7.血管紧张素II:1)缩血管2)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3)使中枢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降低,加强缩血管。(中枢脱敏)4)促进神经垂体释放ADH和O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5)增强渴觉6)促进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8.肾上腺素:在心脏,与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正性变力作用,可在不增加或降低外周阻力的情况下使心输出量增多,在血管,作用主要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受体的分布情况,α受体占优势--皮肤、肾和胃肠道血管平滑肌收缩;β2受体占优势--骨骼肌和肝血管。小剂量:以兴奋β2受体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大剂量:由于α受体也兴奋,则引起血管收缩。9.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也能与心肌β1受体结合,而与血管平滑肌β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静注NE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动脉血压↑;而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增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强于NE对心脏的直接效应,结果导致心率减慢。10.舒血管物质:NO、PGI2、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缩血管物质:内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