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革命文化”作为课程主题与载体形式之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凸显了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顽强意志等优秀品质,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及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教材中有关人物类的革命传统课文近40篇,占课文总数的10%左右。人物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应符合小学生的审美体验,紧扣人物形象,发挥英雄精神的育人功能。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军神》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探讨。一、析教材,紧扣爱国主旨放眼单元整体,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其中《军神》一课记叙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忍痛接受手术的故事,赞扬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乐观无畏的精神。这篇课文是取材于真人真事的小说。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展示其形象特征,表现其精神品质;而次要人物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发挥衬托主人公的作用。本文中主要人物刘伯承和次要人物沃克医生都极具张力,才最终塑造出了伟大的军神形象,可谓“两根人物线,一缕英雄魂”。刘伯承的钢铁意志令人敬佩,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令人称赞。二、明思路,提炼文本特质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展开,教学应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五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理解人物的方法,并学习和练习了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因此,结合语言、神态、动作来理解人物、描写人物,这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这些方法比较单一。文中以刘伯承受伤动手术故事情节发展为明线,以描写沃克医生心理变化为暗线,一明一暗,互相推进,这种写作方式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体会刘伯承内心活动的基础上,借助沃克医生的语言、神态等,体会其心理变化过程,感受人物形象,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具体可通过抓住文眼,突出文本主题;品读细节,感悟“军神”品质;解读沃克,烘托“军神”形象;比较阅读,赞美“军神”精神展开教学。三、解过程,感悟英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刘伯承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系列“非常”表现,感受人物的“神”之所在,触碰作者文字背后蕴含紧扣人物形象,体悟英雄精神——人物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例谈■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