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024年第2期语言研究◆词缀的定义最早来自西方语言学,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对“词缀”的定义是:“在次要派生结构中那些附加在基础形式上的黏附形式就是词缀。在基础形式之前的词缀是前缀,在基础形式之后的词缀叫作后缀,词缀加在基础形式中间的叫作中缀,在基础形式之后的叫作后缀。”薛祥绥1919年在《中国言语文字说略》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汉语词缀的概念。汉语是孤立语,缺乏形态和内部曲折变化,作为词缀的语素常常和词根语素采用同一种形式表示。比如老人、老虎、老师、老王、老手中的“老”,放在老虎、老师、老王中是前缀,而在老人、老手中是词根,并且“老”还能单独成词。在不同的词里,“老”的功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人们去辨别一个语素是词缀还是词根。一、汉语中的词缀讨论在汉语中,关于汉语词缀的定义众说纷纭,朱德熙先生从构词法的角度出发,认为词缀是定位语素,只能依附于词根上;任学良认为词缀是形态标志;福义在《现代汉语》中指出词缀是“附加部分”,表现出“附加意义”;黄伯荣、廖序东认为,词缀表示附加意义,起语法作用;孙常旭在《汉语词汇》中则说明词缀时以形态上的特点表明词根语法意义变化,词缀自身不能说明或限制词根词汇意义的变化。无论是从什么角度描写词缀,其特点都表现为位置固定、表示附加意义或起语法作用,且必须依附于词根。二、汉语中的非词缀讨论词缀是相对于词根而言的,词根是词结构的主干部分,表示词的基本意义,包含成词语素、不定位不成词语素。但非词缀就等同于词根吗?这里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从词根和词缀的定义上来看,词根和词缀的界限是比较明确的。词根是具有实在意义,位置自由,在合成词中承担全部或部分基本意义的词。但实际上,词根和词缀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因为汉语是孤立语,它的词缀大多由实词虚化形成。虚化的程度不同,意义的虚化程度就不同,因为意义的虚化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称其为连续统[1]。这是由于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连续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具有无限多等级的连续体。在连续统里,相邻的语素间有较多的共性,不相邻的有明显的差异性,处于中间的成分则较多地表现出与左邻右舍的相关性。所以词根和词缀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将意义基本虚化的语素称为典型词缀,即词缀,那么意义没有完全虚化,既保留部分实词意义,但又具有类化的概括意义,位置固定,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就被称为类词缀,于1979年由吕叔湘明确提出。所以非词缀包含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