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繁花》时代的上海电信业文/金易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故事背景是1993年的上海,播出后,在我国,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圈,引起极大的轰动。但也有不少观众,主要是对上海不很熟悉的观众,质疑王家卫把九十年代初的黄河路拍得过于奢华了。而上海观众,当然是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对上述质疑之以鼻。那时的乍浦路、黄河路美食街,确确实实饭店酒肆鳞次栉比,霓虹闪烁,火树银花,门庭若市。年三十晚上、初五零时,两条美食街必定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第二天一早,街上的爆竹残骸像铺了厚厚一层红地毯,蔚为壮观!与此同时,《繁花》热也带动了沪语热,各路上海话作品,文字的,视频的,在各种媒体上非常活跃,人气爆棚。我的旧文《被误解的上海人》(上、下篇,当初的点击率10w+)也被再次“挖”了出来,转载到一些公众号上,可以说是借《繁花》的光,起了“蓬头”。言归正传。我们专业杂志谈谈专业话题。《繁花》中,零零碎碎地出现一些剧中人使用电信业务的镜头,诸如打电话、大哥大、公用电话等等。那么,1993年的上海电信业状况究竞如何呢?资料显示:截至1992年底,上海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9.6万门,其中程控比重达到76%;电话用户总数达到76.79万户,电话普及率为9.9%;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总数达到11000多户;BB机用户总数接近20万户;建成开通印度洋方向卫星地球站;新开一批新业务,如高速数据通信(IBS)、电视会议、电子信箱(MHS)等。那时候,邮政和电信还没有“分手”,上海市邮电管理局政企合一,是全市各类邮电业务经营、发展的决策机构和实施部门;联通只是“含苞欲放”中,还没有正式挂牌,移动还没有剥离,独家经营全市移动电话的是长途电信局;BB机的经营虽然已经打破垄断,有了一些社会寻呼台,但有着邮电背景的国脉台,实力雄厚,依然是寻呼界的“航母”,也是全国邮电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从数据看,那时的电信实力还远远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老百姓的期盼和要求,供需矛盾还很突出。好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关心电信事业发展,电信业处于大发展时期。邮电部与上海市政府携手成立通信建设领导小组,每3。封面文章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规划发展计划,确立发展目标,共同推动上海的通信发展。1993年1月7日召开的第九次通信建设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当年上海市通信发展规划,即年底电话总容量要达到150万门,电话用户总数100万户;移动电话网可容纳6至7万用户,无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