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旬刊2024年第1期91不同角度看世界——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戴玥诚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审辩能力的培育变得格外重要。审辩式阅读旨在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是提高学生审辩能力的有效路径。关键词: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策略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以及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仅凭传统的讲授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文章立足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对审辩式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建议,以供一线教师参考。一、激发学生质疑,鼓励主动探究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文本产生疑惑时,他们才有解决的动机,而课堂真理之光才能就此迸发[1]。例如,在教学《屈原列传》时,有学生对“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提出疑问,因为根据教材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官大夫看见了想强取,屈原不给”。但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首先,屈原是楚怀王“左徒”,相当于上大夫,和上官大夫官阶相同,同属于朝廷高官。按照课文讲述,当屈原写好法令草稿,上官大夫却不顾形象公然抢走,这可能吗?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洞察力,表扬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深思:“你观察得很细致,的确,上官大夫不可能做出这种有损颜面的事,那么你认为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如何的?上官大夫与屈原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通过对后文的深入研究,学生发现屈原是一个忧虑民生的诗人,因此他制定的法令也会站在民众的利益上。而上官大夫代表权贵阶级,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人物,当上官大夫看到屈原制定的法令草稿,内心极为不满,因为屈原的法令草稿对既得利益集团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他才抢走,希望屈原修改,但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开始诋毁屈原,这也直接影响屈原和君主的关系。二、精心设计问题,指明审辩方向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教学过程是一种建立在问题基础上的过程。”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时,须把握三个原则:其一,基于真实学情,使学生清晰把握问题的设问点;其二,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能力可接受范围内;其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