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专栏乔能俊中学高级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专家,乔能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讲学、执教公开课两百多场次。现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常务副院长。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自认在教育孩子方面是行家里手,但随着女儿慢慢长大,有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有一次,我和女儿的同学聊天,故意问她们被爸爸打过没,她们很肯定地告诉我从来没有。女儿在一旁委屈地嚷着:“我都被打过好多回了!”我的心里一阵愧疚。我的脑子里储存着足够丰富的育儿知识,总结的经验、方法也不少,为什么在日常的陪伴中就做不到温和而坚定呢?大多数父母和我一样,患有“育儿方法依赖症”,不管参加什么聚会,最终都能将其演变为“育儿研讨会”。但是,我们从别的父母口中得知的“金方法”,往往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灵验了。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一定是“工具箱”里的工具不够齐全,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下一轮的方法大搜寻,希望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其实,对教育方法的执念恰恰遮蔽了我们的双眼。当我们一门心思沉迷于寻找最优“育儿经”时,其实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孩子只是一个接受教育的客观存在,需要被教化、训导、批评、灌输或限制。如果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眼里看到的就是孩子的缺点、缺憾和缺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堵住他们身上如筛子般的“窟窿”。我们就像希腊神话中无休无止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付出艰辛的劳动却对改变现状毫无帮助,甚至让情况更加糟糕。这种思维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黑暗之中,却忘记了自己才是真正的光源。我们没有认识到,最需要教育和改变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审视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并学会认同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这是所有父母成功育儿的前提。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无限的焦虑?那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48PAGE乔能俊专栏/专栏COLUMN是因为父母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时会感到惶恐不安、忧心忡忡,希望和孩子一道通过学习上的努力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为了让自己内心踏实,很多父母不惜采用“极限时间管理法”,压缩孩子走路、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时间,通过大肆补课、刷题,在学习成绩上不断内卷。当父母眼里只有分数时,亲子关系一定会变得很紧张,只要孩子稍有懈怠,父母便会认为他们不想学习、意志软弱、不思进步。其实,这哪是孩子的错?我常与妻子强调: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的女儿也是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