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第41卷第2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Minz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41,No2Mar2024【作者简介】权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创新及其社会效应研究”(2021YB016)阶段成果。①刘正爱:《谁的文化?谁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载《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抖音电商:《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助力非遗发展研究报告》,(2023-02-18)[2023-07-01].https://www.douyin.com/video/7201483702495399229.③BILIBILI:《BILIBILI年度国风数据报告》,(2022-02-14)[2023-07-01].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258656/.④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1-06-09)[2023-07-0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9/content_5616511.htm.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2-11-01)[2023-07-01].https://fyrhome.cn.⑥[美]派克:《论中国》,载《派克社会学论文集》,北京: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会,1933年版,第5页。和而不同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权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非遗新青年”,以数字增能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社会观照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除此之外,大量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得以涌现,并在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