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2023年第11期摘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现代财政制度改革发展方向,教育领域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也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国内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先进经验对教育领域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能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选取河北“三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北京“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为研究案例,对预算绩效管理先行探索区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分析美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进一步为教育领域改革创新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参考借鉴。关键词:教育领域预算绩效绩效管理绩效案例中图分类号:F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23)11-066-04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教财〔2019〕6号),标志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中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借鉴其他领域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教育领域预算绩效管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突破,各地试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将其本土化,北京、河北等地区深入探索和实践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相关改革既有与本地区政治经济实际相匹配的个性化特点,也有部分共性特征,其中的一些经验做法,更是凝聚了各方的共识,值得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学习借鉴。一、河北省“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案例研究(一)改革历程1999年,河北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部门预算改革,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在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日趋成熟之时,河北省2002年开始探索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试点领域包括教科文、农业等领域;2005年起逐步开始探索绩效预算管理,在全国率先出台《河北省省级预算管理规定》,以制度为保障明确“绩效理念”,同时试点将绩效信息编入部门预算中;2009年河北省开始探索绩效问责机制,强化了用款主体的主体责任,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做到了“优奖差罚”,对绩效评价结果差的单位进行奖惩及问责,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性。2010年至2013年,河北省改革开始向“绩效”预算转型,不仅在全国首次提出“预算绩效管理”概念,也严格落实将绩效理念贯穿至预算全过程管理之中,并以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为深化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措施,该过程河北省坚持全省一盘棋,结合省、市及市县的不同特点以及改革推进程度,分别部署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分类、分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