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SQUAREENGLISHSQUARE3597565103@qq.comTel:027-87158992[摘要]“撮泰吉”是流传在贵州威宁的一种彝族傩戏,属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对“撮泰吉”的外宣翻译仅仅停留在名称术语上,对其中涵盖的文化内涵和表演内容几乎没有官方的翻译。同时,探究“撮泰吉”的外宣翻译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而且也益于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因此,笔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结合音译、直译、意译、增译等翻译方法对“撮泰吉”的外宣翻译进行分析。[关键词]撮泰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翻译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12-0034-04收稿日期:2023-9-23作者简介:王琦,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目的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以贵州彝族“撮泰吉”为例□王琦1研究背景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旨在保护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传统手工艺这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正值《公约》通过2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一概念经过20年的发展也逐渐从以往亟需人类关注和保护的角色走向开拓多民族、多文化传播的文化交流平台(安德明,2023)。中国非遗高度凝结了各族人民的文明精髓,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而且深刻地传达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及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扬和传播。彝族“撮泰吉”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在2006年申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百余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国传统傩戏中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象征着彝族传统的特色祭祀文化,同时也是中国戏剧多样性和生命力的表现(刘祯等,2016)。作为彝族唯一的一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由于只在贵州威宁偏远的裸戛彝寨延续传承,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只被少数人掌握和传承的艺术显得十分脆弱。保护及传播如“撮泰吉”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积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忠实、连贯、准确的外宣翻译话语,让“撮泰吉”这种面临失传危机的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下去十分重要。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