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024年1月(总第253期)英语广场收稿日期:2023-5-30基于语料库的中美保险企业形象自塑研究——以《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本为例□许乐心周韵[摘要]本文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采用语料库方法,从高频实词及其搭配词等角度,对比分析中美保险企业如何通过《社会责任报告》(2019—2021)塑造企业形象,从而了解中国保险企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形象自塑现状。研究表明,中美企业均塑造了以人为本的企业形象,差异之处在于中国保险企业强调其响应国家政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爱国形象,而美国保险企业则突出环境保护、人权保障、模式创新等多维绿色形象。[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01-0057-04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职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也是企业赢得最佳效益的根本动力。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中国企业在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面临着“受誉度”与“贡献度”不符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中美企业国际传播能力差距悬殊,大量企业游离于国际媒体关注的边缘,话语权仍掌握在西方媒体手中(季为民,2021)。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从高频名词、高频动词以及搭配词方面对比分析中美保险企业2019—2021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了解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形象国际构建现状。1文献回顾企业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首位对企业形象的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其引入商界的是美国学者Martineau(杨爱萍,2019:23)。在Martineau的研究基础上,学者们从消费者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等不同视角探讨企业形象的含义。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界开始将企业形象的概念研究与企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的视角相结合(杨爱萍,2019:24)。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企业他塑形象,如杨航(2020)从经济管理视角、社会互动视角与人文关怀视角对纪录片《美国工厂》进行符号叙述分析,进一步探索“话语在表征和建构现实的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李继东等(2018)运用话语理论研究2015—2017年全球英文媒体关于中国企业的报道,发现在这三年里中国企业整体上被呈现为中性、正面的形象,但也存在着形象不够多元、个性不够突出、中国媒体国际话语权不够强大等问题(胡开宝等,2020;李继东等,2018)。除此之外,许多学者从数字媒体、广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