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相连,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相较于第一课堂更加丰富,途径、手段更多,更能充分发挥人才的自主能动性[1]。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的发布,信息化技术逐渐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高职健康管理专业为例,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健康管理素养信息化第二课堂,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专业和就业的认知水平,为专业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锻炼师资队伍,增强校企合作。1信息化第二课堂的建设1.1信息化第二课堂的建设思路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的发布,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上升以及国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健康管理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健康管理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发展。高职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课程体系还不成熟,仅靠第一课堂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进入健康管理领域就业还远远不足,要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课堂活动是有效的补充形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先后经历了电化教育、幻灯等视听教学阶段、计算机教学阶段、网络教学阶段,目前已进入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智能教学阶段[2]。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创新空间[3]。成熟的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超星泛雅、智慧职教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发展,并在各职业院校得到实践和应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几乎达到100%,上网普及率亦达到100%,这为实施信息化第二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在此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不仅可行,而且便捷。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灵活地编辑课外学习内容、监测学习过程;学生则通过智能手机和App利用碎片化时间,灵活地进行自主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复合技能,能从事健康管理相关工作,提高对专业和就业的认知水平,及早做好学习计划和就业规划。为此,在第二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专业和就业两大核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调查问卷、专家咨询、网络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