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SQUAREENGLISHSQUARE3597565103@qq.comTel:027-87158992[摘要]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本文以《中国日报》和新华网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为语料,结合批评隐喻分析法与语料库方法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识别、阐述与释解,以探讨我国新闻媒体生态话语中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发现,国内生态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凸显了“生命共同体”理念,符合本文提倡的生态哲学观;语料主要使用了四种概念隐喻来自塑三类中国生态形象。[关键词]概念隐喻;新闻报道;中国生态形象[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12-0046-04收稿日期:2024-2-2作者简介:雷成真,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张炼,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批评隐喻视角下新闻报道中的中国生态形象自塑研究□雷成真张炼1研究背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这对我国传播正面的生态形象具有重大意义。而在当前舆论场中,我国常被他塑为“威胁者”“独裁者”等负面形象(赵秀凤等,2017),这使我国形象在他者视域下遭到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中国国际生态形象的纠偏与重建任务刻不容缓。新闻报道通过隐喻表达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判断和立场,从认知上的共鸣唤醒受众的想象,因此,媒体话语已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手段。2研究理论批评隐喻分析法是批评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交叉融合的结果,旨在对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描写—阐述—释解”,以呈现语言、意识形态和思维的关系。正如话语产出者在产出生态话语时会输出某种生态理念,通过探究源域的外延义领会目标域的意义,则可窥探概念隐喻帮助听者对该生态理念所涉及的人或物之形象建立某种认知(梁晓波,2013)。因此,概念隐喻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政治、传媒、外交等领域,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研究的切入点。但涉及生态话语中国家形象隐喻建构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以新闻媒体中的生态话语为研究对象的则更少,且呈现的中国形象局限于正面、负面、中性三种维度的笼统评价,大多是从他塑视角来考察,新闻媒体自塑的国家形象研究仍需深入。鉴于此,本文对我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和新华网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隐喻分析,探析媒体通过特定的概念隐喻建构出的中国生态形象类型,有助于揭示我国媒体对国家生态形象自塑的话语策略,亦拓展了形象学与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路径。3研究设计3.1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