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医药前沿2024年5月第14卷第13期临床护理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项目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χ2P年龄(x±s,岁)28.56±3.7429.11±3.280.7330.465孕周(x±s,周)39.41±1.1739.64±1.090.9540.342孕次/例1次28290.0500.8232次及以上1615文化程度/例初中及以下14150.0510.821高中及以上30291.2方法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在产妇入院后,向产妇普及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与产妇进行沟通,了解其实际需求,并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需求。对于存在负面情绪的产妇及时予以有效的心理疏导。观察组产妇采用伴侣参与支持的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护理小组:由2名产科医生、6名产科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安排一位成员担任小组长,在护理工作开展前,对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并进行考核,在考核合格后予以上岗。培训及考核的具体内容有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母乳喂养技巧等。(2)伴侣参与支持护理:①直接开展护理:了解产妇及伴侣的喂养需求,制定母乳喂养方案,帮助其明确喂养目标,并督促实施。②间接开展护理:产妇入院后,对其展示我院母乳喂养网页专栏,并嘱咐产妇及伴侣收藏网址,及时关注网页的推送信息,学习喂养知识,为产妇产后积极进行母乳喂养奠定基础。给产妇发送母乳喂养的健康宣教资料,形式包含卡片、视频等,并嘱其与伴侣一起观看,通过丰富的健康教育形式,让其了解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母乳是新生儿的“第一剂疫苗”,含有独特的营养成分,能为新生儿提供免疫保护作用[1]。世界卫生组织在《成功促进母乳喂养十项措施》中提出:提倡新生儿在6月龄内采取纯母乳喂养形式[2]。但由于多数产妇的错误认知、缺乏健康教育等原因,导致我国如今纯母乳喂养率较低,还远不能达到标准[3]。近些年来,因生产观念的改变,导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剖宫产产妇因术后疼痛、紧张等因素,导致在产后出现未能及时泌乳、泌乳量少等情况,对产后及时母乳造成了影响[4]。以往临床上为提高剖宫产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多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但因护理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喂养知识指导、伴侣参与支持等,导致应用效果不佳[5]。近些年来,家属参与支持护理在临床上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严秀琼[6]研究中证实,对高龄产妇实施伴侣参与的护理措施,可改善其心理状态、母乳喂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强化伴侣参与支持护理应用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1月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接收的88例剖宫产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