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策略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朱赛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教研在线人文性,除了文学特性外,还包括思想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德育功能。毕竟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智力不够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够健全。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通过相应的故事,借助语文学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实际来看,不少语文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其在教学中大多采用空洞说教的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适得其反。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策略。一、与教材对话,明确德育渗透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除了明确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还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要么忽视,要么蜻蜓点水,一笔略过。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收效甚微。要让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显著,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真研读新课标,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在帮助学生完成语文课堂学习内容、落实单元要素的同时,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主要介绍天山的美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热爱国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确定为课堂情感价值观这一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相关画面、视频等,呈现天山各个季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国情感;通过示范朗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有机渗透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取激发兴趣、朗读等策略,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落实了单元要素,解决了“渗透哪些内容,采取何种方法渗透”等问题。二、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树立三观相对而言,小学语文教材编排较为灵活,文本内容较少,而且还穿插大量插图,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选择思想品德渗透内容,还是选择渗透方法,都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教材中隐含的思想价值观念真正融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狐假虎威》《蚌相争》这两则寓言,相比童话而言,故事简单,寓意深刻。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己学习,他们也许能够读懂寓言,但对寓意的理解并不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相关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