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Jan.2024JournalofXizangMinzuSocialSciencesEdition)No.1Vol.452024年1月西藏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1期农牧结合地带牧民的规则意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徐燕(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94)摘要:边疆治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而农牧结合地带是中国内部生态与文化的纽带,也是维系边疆安全发展的内在动力。农牧结合地带牧民的身份嬉变背后所匿伏的以“和”为基核的规则意识,既为个体平静通透地面对充满变数的生活提供着依据,又成为地域共同体建构与维系的重要黏合剂,促成“和合共生”局面的出现;同时使基层民众进行政治参与和主体性表达成为可能。农牧结合地带牧民的规则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治理资源,能够为寻找边疆治理的增长空间提供启示和助益。关键词:边疆治理;农牧结合地带;规则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24)01-0067-07收稿日期:2023-06-27作者简介:徐燕(1991-),女,甘肃天祝人,现为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与文化等。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干部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项目号:GY-2023-07);西藏民族大学重大课题培养项目“宗教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关系研究”(项目号:XT-WT202310)的阶段性成果。边疆地区的治理,关系到祖国统一、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UXPs-10)。农牧结合地带作为不同文化碰撞相交的场域,处于其中的各民族之间并不存在清晰坚固的边界,而是一种出于各种因素考量随时会被跨越的“软边界”。发挥农牧结合地带在边疆-内地之间从生态到文化的连接交流功能,能够加快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目标。2KP5->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农牧结合地带牧民的身份嬉变与规则意识为切人点,探讨牧民的规则意识对边疆治理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游牧(Nomadism)作为存续时间最为久远的一种生计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人类学家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界逐渐形成了一种将地方系统、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影响与游牧社会对68西藏民族大全科学版这些影响的反应融于微型社区的研究范式,即“游牧-定居”的连续统。[3KP37-41就“游牧社会对外在影响和变迁的反应”问题而言,相关研究多运用“抵抗-服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将牧民在应对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