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No.1Vol.45Jan.2024JournalofXizangMinzuUniversity(Philosop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第45卷第1期2024年1月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董慧,王绪念(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在“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中,“民族自治地方”作为要点词汇,限定了社会治理的空间范围,成为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有别于其他社会治理概念的显著标识。民族自治地方因其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社会治理主体的民族性、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性等多重特殊性,其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特定的科学内涵。因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也应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和中国实践,彰显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因地制宜,不尽相同,其共性在于:坚持党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多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关键词: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24)01-0008-08收稿日期:2023-08-21作者简介:董慧(1974-),女,湖北武汉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项目号:22VMZ00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与经验研究”(项目号:21JZD006)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S)。这是党从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整体优势高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的集中概括。制度是治理之基础和依据,治理是制度之实践和创新,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治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实践展开。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要现实问题,须从其理论研究现状和研究现实意义观之对其进行深人研究。从理论层面看,目前学界对于“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