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37卷第7期2024年4月Vol.37No.7April2024艺术科技1…丁玲早期经历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临澄的蒋姓没落望族之家,4岁丧父后,家境急剧衰败,她的母亲带着她投奔舅父。1911年春,丁玲母亲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丁玲的启蒙思想和女性意识受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拒绝包办婚姻后,18岁的她于1922年与好友王剑虹同赴上海,考入平民女子学校就读。到上海后,她将自己原先的名字改作“丁玲”。当时提倡不必纠结子女的姓从父还是从母,直接取消各自的姓氏。丁玲的丈夫陈明回忆道:“为什么要废姓呢?表示反封建,我不要姓……”1923年夏,丁玲经瞿秋白介绍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在这期间,她曾参加争取妇女财产权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和女性解放运动。从少年到青年,她接触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季达、瞿秋白等人,甚至与其中一些人交往甚密——瞿秋白把丁玲当成“唯一可以谈谈心曲”的“小友”。丁玲曾回忆道:“我固执地要在自由的天地中飞翔,从生活实践中寻找自己的道路。自然,一个时期内,我并没有很好地如意地探索到一条真正的出路。我只是南方、北方,到处碰壁又碰壁。我悲苦,我挣扎,我奋斗。”丁玲和当时的大多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渴望新的生活,但以群众运动作为追求解放的道路并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因此在那段时间,她一个人走上了孤独又彷徨的奋斗之路。1924年,丁玲在北京与胡也频相识相爱,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结合了。此后丁玲与胡也频在北京生活了3年之久,在此期间两人出于经济原因,未像其他进步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一样南下参加革命。正是这段与外界隔离的日子,使她有了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以抚慰蛰居的苦闷。丁玲在中学时代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只希望学些能做实事的学问。可以说,丁玲的创作生涯并非刻意开启,也许正因如此,当她的学识和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当文学开始呼唤她,当她对生命开始思考时,这些前期长久且无意识的准备,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让她的呐喊极富力量和生命力,以至于轰动了当时的文坛[1]。丁玲后来回忆自己早期的创作生活:“形式上我很平安,不大讲话,或者只像一个热情诗人的爱人或妻子,但我精神上苦痛极了!除了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挣扎。”因此在她的处女作《梦珂》里,女主人公的困境多少也是丁玲的困境。2…丁玲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