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争鸣34一、古代文化形态中的乐舞话语构建1.动作形态提取——“搭袖额前”《辽史·志·卷二十四》中记载:“辽有散乐,盖由此矣。”可见“散乐”是辽代乐舞的重要表演形式,自辽代王朝兴衰胜败两百余年到千年后的今天,辽代乐舞的真貌无人知晓,辽代乐舞在我国艺术史上仍是一个空白。古典舞群舞《散乐图》编导在创作主题选择上围绕“契丹—辽”这一历史展开,吸收唐舞宋杂剧散乐风格的中原乐舞遗存,以张世卿墓壁画《散乐图》中“搭袖额前”的舞蹈形态为切入点,从多件历史文物中遗存的辽代乐舞形态及文化展开分析,为仅存辽代乐舞造型编码,为辽代乐舞话语构建奠定基础。纵观辽代文物可见的乐舞形象,辽代乐舞具有膝盖弯曲,一前一后的静态舞蹈造型特点和以腰、臀为舞蹈动作轴心,来回前后扭动的舞蹈风格,编导以“搭袖额前”为初始造型,创造出双腿前后屈膝,双袖或向前摊开搭于两侧,或单手交错垂于额前,或平行向两侧甩开的众多舞蹈造型,在舞蹈造型通过腰、臀轴心的变化中,充分体现契丹民族粗粝的舞蹈质感与文物活化的顿挫感,同时在下肢动作的编创中吸取文物乐舞形象中重视下肢动作的舞蹈特点,发展延伸出双腿交叉,蹲起变化,在膝盖弯曲的造型状态下完成动作重心转化和移动的辽乐舞舞蹈特点。2.舞蹈短句连接——“物派激活”“物派激活”是编导田湉对近年来自身舞蹈创作方式的一种总结。它指的是依据既有之物进行创造,以身体与文献激活新的“连接”。“物”是创作时所依托的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形式依据。“物派”在这里指的是物质化的,建立在历史、文化研究之上的艺术创造。不同时代拥有独具一格的时代表征,又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古典舞群舞《散乐图》中,乐工身影浮闪,身体随乐扭转,舞人从门框后缓缓向前而来,少女袖舞翩翩,裙裾飞扬,仿佛时间翻转,壁画散乐图里的世界再次鲜活起来。编导在“物派激活式”的舞蹈短句编创中,以“搭袖额前”的舞蹈造型为创作依托的基本对象,立足今人回望历史的情感,使舞蹈短句蕴含时代积累与叠加的集体话语,从而联结起不断随着时间、空间变化而留下印迹的契丹-辽历史文化记忆,在将符合契丹—辽审美的身体符号联结至描写乐舞场面乃至叙事抒情的过程中,编导抓住“辽”这一朝代的整体文化表征与发展脉络,准确阐述了辽代乐舞独具一格的审美■汪童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乐舞相织搭袖额前〔摘要〕获得第13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的沈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