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徐可玲(广饶县广饶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广饶257300)摘要: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是养猪业普遍存在、影响严重的疾病。近年来,深入研究了其发病机制、毒力因子、诊断和流行病学等。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副猪嗜血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复杂,包括菌株变异影响致病性和宿主免疫反应激活。毒力因子研究揭示关键毒力基因功能及其在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为未来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新兴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提供了灵敏、准确的早期检测手段,对及时制定防控措施至关重要。流行病学最新进展关注副猪嗜血杆菌地域分布和流行趋势,深入研究宿主种群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个性化防控策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综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剖析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相关问题,为未来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发病机制;毒力因子;流行病学作者简介:徐可玲(1972—),女,汉族,山东广饶人,大学,中级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1流行病学调查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发,该细菌形态多样,是革兰氏阴性菌[1]。猪副嗜血杆菌病通常对所有日龄的猪易感,不受品种和年龄的限制,特别是在断奶和保育时期,仔猪更容易患上猪副嗜血杆菌病。感染率高达10%~15%。在一些猪场,本病呈隐性感染,高达75%。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超过50%。已受感染的猪和患有潜在感染的猪群是该疾病主要的传播源,病原体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传播到受感染的猪体内,主要通过纵向和横向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引发感染问题时,该病在发病期间未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全年均可发病,但在秋冬寒冷时段,患病率相对较高。在饲养环境快速变化、猪只转群、转栏、长途运输及天气条件大幅变化等情况下容易引发猪只应激反应。一旦猪只体质变弱,抗病水平下降,该病更易暴发。此外,初次发病的病猪症状更为显著,容易与其他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协同发病,使病情更为严重。在保育阶段,猪副嗜血杆菌经常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导致病情更为复杂,仔猪死亡率持续上升。2发病机制猪副嗜血杆菌病引起感染的机制是一个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细菌引起疾病的机制主要包括对宿主的黏附、侵入、逃避免疫防御系统、在宿主体内繁殖,以及对宿主组织造成损害等多个方面。在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中,其致病机制涉及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初始阶段,该细菌通过感染宿主上呼吸道开始,随着病情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