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1852023.11_健全完善应急心理服务体制机制的路径研究王子(中共毕节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发展教研部,贵州毕节551700)摘要: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诸多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种各类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心理干预已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有效及时缓解公众的心理危机问题,健全完善应急心理服务体制机制已经成为衡量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关键词:应急心理服务风险防控近年来,我国应急心理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心理服务资源持续增加,但仍存在服务路径单一、人才不足和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智能化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如何做好应急心理干预,能否有效处理危机事件后受灾群众的心理危机问题,已经成为衡量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构建应急管理心理干预体系,及时疏导群众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1]本研究在调研、访谈和定量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增加资源供给,提升应急心理服务的普及性和专业性。一、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整合心理服务的管理路径应急心理服务体制机制的构建必须基于多种系统、多个部门联合协同的核心观念,推进风险防控能力和心理救援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是从多元治理主体构成看,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才能形成稳固的心理救援合力和稳定的心理服务机制。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冲击性和逐步灾难化的特点,影响程度深、范围广,需要协调和处理的关系复杂。面对各类风险,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推动政治责任的深度履行,充分发挥在心理服务中的宏观调控、微观把握和调节平衡作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防控的战略优势,并使之转化为心理服务效能。二是从壮大治理主体力量看,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政府人员和资源有限,不断扩大的社会风险要求心理服务主管部门的参与和社会风险协同的完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联结作用。社会组织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反应迅速、分工专业的主要特征。心理学会、心理协会和心理咨询中心等社会组织的专业分工能够根据救援需求发挥各自的优势,针对性、精准化地提供一系列“软服务”,实现救援效率和服务目标的最大化。二、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巩固心理服务的信任路径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法制路径作为预防、调控、处理危机的法律手段,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或地区在应急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