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4天的时间写了对中国教育学的理解,手书了1万字,发表在顶尖的学术期刊《教育研究》上。这是该期刊第一次发表一线教师的长篇笔谈,受到了各方的欢迎,杂志电子版发了于老师手书的原版。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新冠疫情时,发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出版的关于数字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告。这份报告是OECD组织了16位专家,将11项新技术或新应用与教育教学碰撞形成了11个维度的研究报告。我们译者团队和上教社编辑团队21位同志,在疫情期间数十次坐在一起讨论,推敲每一个词和字的本意,质疑原作者每一个新观点的表述,因此,这本书既是新技术和教育之间的碰撞,也是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碰撞。可以肯定地说,翻译是一种重新创作,这本书不仅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了我们译者的理解和整体性的思考,还在每一篇之后呈现了译者在大量研读背景文章、研究翻译内容之后,通过深入研究讨论思考写出的译者注,这恐怕在国内翻译的著作当中少见。我们不是简单地将国外的研究搬过来,而是希望把这作为引子,激发关心这件事的教师、读者和研究者去关注新技术和教育的碰撞,关注我们在时代发展洪流当中将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9日的教育强国中央集体学习中提到,数字技术将给教育发展开辟新赛道,赋予新动能。应该说,整个教育的发展,今天仍滞后于数字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所用的学校体系、所用的西方教育方法理论和我们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在工业时代学校教育体系下建构起来的。比如说,我们的班级制、年级制,我们的考试制度、学段设置,其实就像培养劳动力的工厂、车间、生产线、生产标准,它生产的是大规模的标准化、同质化的劳动力,这是工业生产需要的。但是今天,工业化的人才生产、人力生产到了极致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把工业分工分成很多精细的工种,最后再进行协作。实际上,我们的学习也从小学开始不断地被分割,小学就分到了五六科,初中分到了十几科,大学学科分得更多。学科分到一定精细程度,每一科所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力量就被削弱了,因为没有一科能在缺乏其他学科的能力和知识架构支撑的情况下发挥作用。这样的分科造成了现在学科之间的割裂、学段之间的割裂、知与行的割裂、理论和实践的割裂。我最近见过一位佛学方面的研究专家。他说,一个人念一万遍《金刚经》,即使会背《金刚经》,也成不了菩萨。学习也是一样的,不仅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关键是要有思考和领悟,所谓的“悟”需要认知到实践的再次融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