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基金课题西方的铅笔和钢笔与中国的毛笔在材质和构造方面有较大差异。铅笔和钢笔自清末传入我国后,人们以笔毫和笔尖的软硬为区分标准,将铅笔和钢笔归为硬笔,将毛笔归为软笔。铅笔和钢笔价格较贵,清末民初生产力有限,铅笔和钢笔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有限,被视为社会少数人使用的较为昂贵的书写工具。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实现了汉字书写艺术一体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毛笔是清末民初小学教育的主要书写工具。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对硬笔的接受较为被动且遭遇了一定的阻碍,最初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硬笔定为低年级写字的入门工具,作为向毛笔过渡的书写工具。书写便利的硬笔逐渐取代毛笔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书写工具,官方的禁令并没有阻止硬笔在小学的普及,反而促使小学书法教育脱离小学语文课堂书写,走向相对独立的艺术教育。1…初始的有限接受民国时期,书法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书法与说法、作法、写法相互联系,书法教育主要承担小学语文的识字和写字任务。民国中期,硬笔在小学逐渐普及,1932年,铅笔和钢笔正式进入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民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清末民国小学书法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YJC760164国官方层面对铅笔和钢笔的接受,可以作为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程使用毛笔和硬笔的一个分界点。依据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记载,结合当代学者苏全有的研究成果《论民国时期的拯救毛笔风潮》[1],可以推算出铅笔和钢笔最迟在1920年左右被小学生认可,1930年左右开始在小学大范围普及,硬笔取代毛笔成为小学生的主要书写工具,毛笔原本承担的小学语文识字和写字功能被硬笔取代,毛笔开始局限在小学书法课上使用。小学书法教育开始注重社会生活和职业的需求,其中硬笔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1932年小学国语课程大纲对书写工具的要求是“初学写字应用铅笔,以便操纵。至二年级,除铅笔字仍须练习外,开始注意毛笔字的训练。至五六年级得兼钢笔字的训练”[2]29。1936年的课程标准,各学年作业要领中要求“第一、二学年:简易熟悉的硬笔(铅笔或石笔)习写”[2]32。1948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年:1.执笔(硬笔)、运笔以及写字的姿势指导。2.简易熟字的笔顺教学以及习写(用硬笔)”[2]62。小学一、二年级书法课使用铅笔和石笔作为入门工具的硬笔书写,与国语课的读法、作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对硬笔的接受研究赵琳,王一斐(山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