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选刊聚焦文体特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昆虫记》为例探寻教学科普作品的策略丛利平(山东省威海市第九中学,山东威海264200)摘要:针对学生在阅读科普著作时普遍存在无趣、无序、无效的问题,本文以《昆虫记》的导读教学为例,通过聚焦作品文体特征的方式来探究一种有效的科普著作导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从而理解科普著作的人文内涵。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望改善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强阅读教学效果,并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科普著作;《昆虫记》;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23文献标识码:A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四制)推荐的14部经典名著中,《昆虫记》是唯一一部科普著作。它兼具科普作品的“科学性”“普及性”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有着双重的艺术魅力。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要同时具备科学和文学两种眼光。然而,很多学生并未认识到《昆虫记》的这一独特性,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并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着重强调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通过读一本书,学会读一类书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科普作品所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笔者以《昆虫记》的导读教学为例,对如何通过聚焦作品的文体特征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做粗浅的探讨。一、聚焦“普及性”,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它在内容和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昆虫记》便是这样一部杰出的科普著作,它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展现出来。然而,很多学生在阅读《昆虫记》时,像查阅百科全书一样,只关注纲目,却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这种阅读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且容易混淆不同昆虫的特点。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了解昆虫知识,进而感受昆虫之美。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形象性、粗略性、想象性等特点...